快恢復二極管應用電路工作過程及失效分析
作者:海飛樂技術 時間:2017-08-15 16:20
1. 快恢復二極管應用電路工作過程
主版失效表現(xiàn)為IPM炸裂失效、經過對失效主板進行檢測分析及大量信息收集,確定二極管、IPM等失效集中在DCT測試工序上電瞬間,壓縮機未啟動即出現(xiàn)失效,接下來簡單分析逆變電路上電腦同工作過程。電路工作簡圖如圖1所示。
圖1 二極管應用電路
二極管失效集中IPM自學電路,對IPM自舉電路工作原理及過程進行分析,電壓自舉抬升就是利用電路自身產生比輸入電壓更高的電壓,實質是利用電容兩端電壓不能瞬間突變通過對電路進行調節(jié)控制來改變電路某點的瞬時電位,自舉電路一般由四部分組成,即電源供電部分、自舉電阻、自舉二極管和自舉電容。
2. 工作過程
系統(tǒng)初始在上電瞬間自舉電容兩端電壓為零,如果IPM需要正常啟動工作,驅動電路VCC就需要正常供電,初始化時沒有電壓,在IPM工作前,需要對自舉電容進行充電,通過控制驅動信號足夠脈沖數(shù)量,精確控制IGBT開通,將電容兩端電壓抬升至目標電壓,具體工作過程為:在上電瞬間需要對自舉電容進行充電,下橋臂的IGBT開通將對應相輸出電壓拉低到地,電源通過自舉電阻、自舉二極管對電容進行充電。
當上橋IGBT開通時,輸出電壓再次升至母線電壓水下。電容兩端電壓因不能突變,兩端電壓仍保持在供電電壓水平,同時給IGBT驅動提供電壓。自舉二極管反向截止,將弱電電源部分與母線電壓有效隔離,避免強電導入弱電擊穿電路器件,以上是半個循環(huán),后續(xù)周而復始進行。
電路分沂結果表明,通過對IPM自舉電路初始上電工作瞬間工作原理及工乍過程進行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在電路開始工作之前系統(tǒng)初始化階段,下橋IGBT開啟自舉電容充電過程二吸管承受電壓最小,二極管不會存在過壓失效可能,上橋IGBT開啟過程二極管此時起到強弱電的有效隔離,兩端承受電壓最大,除IP同外為此電路承受電壓沖擊頻率最大器件,如果器件因各種因素導致反向耐壓偏低極易出現(xiàn)器件反向耐壓不足擊穿失效。導致內部IGBT開通異常急劇發(fā)熱炸裂,所以經過對失效主板分析及器件應用電路分析判斷,二極管異常導致炸板,經過實際模擬驗證二極管耐壓偏低確實可以導致模塊炸失效,與下線故障現(xiàn)象一致。
3. 二極管X光透射、電鏡掃描分析
經過對失效二極管進行X光透射分沂,二極管晶元與杜美絲之間焊接部分有焊料融化外延跡象,先燒裂后破損。是融化硅向外延升。使用電鏡掃描可以看到有釬料融化跡象,二極管X光透射與電鏡掃描分析圖片如圖2所示。
圖2 二極管X光透射與電鏡掃描分析圖
4. 開封解析
二極管失效經過分析一直是機械應力導致失效,生產過程問題,后采取大比例對異常批次二極管進行全檢,來料全險發(fā)現(xiàn)多單二極管反向漏電流嚴重超標,實測值在1000MA以上,二極管全檢異常品未進行強電測試,對全檢漏電流超標二極管進行開封解析同樣存在晶元裂紋,將二極管寄給安森美分析確認晶圓同樣有裂紋、開封解析及電鏡掃描圖如圖3所示。
圖3 失效品開封解析與電鏡掃描圖片
5. 二極管晶圓裂紋產生機械應力影響分析
排查二極管自插環(huán)節(jié)設備發(fā)現(xiàn),二極管插裝后引腳存在嚴重的應力,兩邊引腳嚴重變形。有內應力損傷問題,一般設計要求建議打點位置中心點到元件本體側面的距離在1.5~2倍的D(本體直徑),實際主板引腳跨距是1:1的尺寸。一般二極管引線跨距設計要求,引線直徑在0.7-0.8,彎腳點離本體距離最小要在3.5左右,下線機型集中在使用了PCB 37002488的機型上面,失效位置集中在IPM(D18-D20)當中,而在開關電源電路D701當中該二極管失效較少;根據對PCB板圖紙的排查,同一款PCB:IPM(D18-D20)間距為10.16mm,向電源電路D701卻為13.6mm。
按照IPM(D18-D20)間距為10.16mm,達不到此要求,若是彎角時輕微受力再經過波峰焊的作用更容易出問題了;分析判定、部分PCB 35030124二極管插裝間距設計不符合廠家推薦的插裝間距要求,也不符合我司標準封裝庫35030124 13.5mm要求。
二極管插裝前剪腳沒有固定引腳進行成型,導致二極管插裝后左右引腳成型不良,實際設備無法保證,存在應力隱患。
二極管應用PCB板設計引腳之間插裝跨距設計不合格要求,跨距偏小,導致自插受力隱患大。
上一篇:快恢復二極管FRD對抗反偏ESD與雪崩耐量的影響
下一篇:快恢復二極管高溫銅遷移失效產生原理及解決方